疫情沖擊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亟需針對“四大特征”破解“三大問題”
請用微信掃一掃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遷延反復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對我國“穩就業”工作帶來巨大挑戰。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呈現預期與簽約薪酬同比顯著下降、體制內就業偏好顯著增強、“靈活就業”與“慢就業”大幅上升、就業市場“擠壓效應”不斷強化等四大特征。四大特征背后反映出三大問題,是長期結構性矛盾疊加短期疫情沖擊的雙重結果。因此解決問題需剖析病因、對癥下藥,堅持短期就業促進政策和中長期結構性改革并重,協同發力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
一、疫情沖擊下大學生就業呈現四大特征
?。ㄒ唬┚蜆I預期明顯下降
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應屆生就業預期下降。2022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1076萬名,同比增加約167萬人,高校畢業生規模和增量創歷史新高。疊加經濟結構轉型、國際政治風險上升、疫情遷延反復等多重內外部沖擊,應屆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大。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年55% 的畢業生降低了就業期望,畢業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同比下降約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同比增加3.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同比下降6.2%。在已簽約的應屆畢業生中,平均簽約月薪6507元,同比下降12%。其中,簽約月薪達到10000元以上的占比為10.7%,同比下降8.5%;3000元以下月薪的畢業生占比6%,同比增加1.5%。
(二)體制內就業偏好顯著增強
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導致更多畢業生以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體制內單位作為首要就業選擇。2021年國考過審人數212.3萬人,同比增長51.3%,平均崗位競爭比上升至68:1,部分熱門崗位甚至達到20000:1。2017年-2021年,教師資格證報考人數從310萬人上升至1100萬人,增長254.8%,許多畢業生選擇落榜后待業備考。智聯招聘數據顯示,應屆生國企就業偏好位居榜首,占比 44.4%,較2020年上升8.4%。選擇民企就業意愿占比為17.4%,比2020年下降了7.7%。
(三)“靈活就業”與“慢就業”大幅上升
受雇就業比例明顯下降,靈活就業、慢就業明顯增多。北京大學發布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2021年畢業生單位就業比例為32.1%,比2019年降低了5.3個百分點。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2 屆高校畢業生中50.4% 選擇單位就業,比2021屆下降 6%?!办`活就業”和“慢就業”的比例分別上升了10.9%和9.7%。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已超過16%。
(四)就業市場“擠壓效應”進一步強化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感受到求職競爭非常激烈”的應屆生比例達到 61%,比去年同期上升 6%?!皩W位競賽”和”名校擠壓”的現象更嚴重,雙一流院校本科畢業生選擇進一步深造以鞏固競爭優勢謀得“金飯碗”,而普通本科生只能通過“擠壓”大專生來“搶飯碗”。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32.5%)遠超地方本科院校(13.2%)。??粕x擇自由職業、慢就業、創業等靈活就業的比例分別為26.8%和18.9%,顯著高于其他類型院校(15%左右)。這不僅會導致普通本科生、大專生的就業困難,還會導致高層次人才的“大材小用”。由圖1所示,勞動力學歷超過工作所需的比例在2014-2018年有明顯上升趨勢,2018年已達到26.42%。
圖1:我國分年度勞動力教育錯配情況
(注:課題組利用北京大學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2014-2018,根據勞動力對自身學歷水平及其評估工作所需學歷水平的填報結果計算。若勞動力評估其工作所需的學歷水平高于其當前最高學歷,則視為教育錯配。)
二、四大特征背后的三大問題根源
?。ㄒ唬┚蜆I市場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發和國際地緣政治局勢演變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凸顯。受到停工停產、停商停市及居民消費意愿下降、訂單不足等影響,市場主體困難顯著加大,用工需求明顯萎縮。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4月,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由上月的6.0%上升至6.7%,16-24歲人口失業率由上月的16.0%上升至18.2%,“穩就業”面臨突出挑戰。據拉勾招聘《2022疫情期間上海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3-4月上海職位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5%、-56%。就業市場崗位的需求縮減疊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供給創歷史新高,致使畢業生群體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
?。ǘ┬鹿谝咔轱@著降低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
疫情防控影響勞動力市場供需主體匹配效率,拉長就業時間。截至4月中,全國超過20個城市或地區正在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封控管理期間,校園宣傳和現場招聘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雖然部分高校能夠通過“云招聘”的形式進行供需對接,但由于疫情影響畢業生區域流動,一方面畢業生實習活動受到影響,造成崗位認知不足、就業匹配度下降;另一方面云招聘的面試效率低于現場面試,企業更難選擇合適的崗位人選。
?。ㄈ﹦趧恿I錯配問題突出
勞動力市場供求“冷熱不均”,畢業生“求職難”與制造業“招工難”并存,說明勞動力專業供給結構與勞動力行業需求結構錯配問題依然突出。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大數據、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顯著帶動理工類人才需求。同時,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金融行業對低端金融人才需求放緩的背景下,部分普本高校仍擴招、增設過多經管類專業。這使得我國畢業生就業難、部分行業的招工難問題進一步加劇,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
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建議
一是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诋a業結構和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進一步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首先,要加強對高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的系統全面考量和長遠科學預測,緊跟經濟發展潮流,貼近產業發展實際需要進行專業課程設置,完善落后專業分流淘汰機制。其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增加見習機會等,提升其求職能力、職場適應力、成長力和勝任力。
二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宗旨,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向企業輸送合格技工;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提升在職職工技能水平;完善服務企業技能等級評價,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發展通道。既要培養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領軍人才,也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
三是全力穩定開拓就業崗位。大力拓寬市場性崗位,鼓勵企業更多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獎勵補貼;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與高校的對接,充分發動校友(任職)企業力量。用足用好政策性崗位,積極推進實施基層就業項目,支持大學生參軍入伍,穩定擴大國有企業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充實社會性管理服務崗位,增強未成年人保護、社區養老服務、殘疾人福利、城鄉社區治理、城鄉環境整治等工作力量。
四是加強就業市場服務。一方面,加強就業供需匹配與引導調劑,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結合的人才市場、招聘市場、零工市場渠道建設,引導畢業生流向景氣度高、需求度高的行業。另一方面,提升“云招聘”規模與質量,加強高校、人社、企業的數據對接,搭建供需精準的就業平臺,實現就業需求線上報、就業崗位線上找、就業政策線上辦,提供畢業生直播帶崗推薦、求職崗位精準推送、遠程網絡面試、云上實習等系列服務,最大限度滿足招工企業和求職人員的需求。